澤商丨第十一集 澤商古道
澤商 第 十 一集
澤 | 商 | 古 | 道
巍峨太行,與天為黨,表里山河,萬壑爭奇。太行山,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,山勢險峻,重巒疊嶂,這是金戈鐵馬的征途,也是商旅綿延的古道。在澤州商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,一代代澤商,走村入關,爬山涉水,通過清化古道、太行陘、白陘等重要商道把澤州的鐵器、煤炭、絲綢、藥材、干貨運往中原,發往全國。這些古道,為澤商的崛起,澤州工商業的發達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。
古時澤州商人下太行山的古道不止一條,但明清之際澤州民間最出名的要數清化大道。
據《晉商史料全覽·晉城卷》所載:清化一大道,自澤州縣周村起,經岸村、上犁川村等村,從碗子城出境,入河南清化鎮(博愛縣)常平。
主持人:周村為什么能夠作為清化大道的起點,也是有原因的。周村鎮位于晉城、陽城、沁水三縣交匯處,自古便是澤州聯通晉南的通衢(qú)大鎮。因為地理位置優越,這條民間經商路線,商業往來色彩極為突出。因為路的暢通,周村當時的市井繁盛可想而知。
沿著清化大道繼續南下,經過岸村、望頭、南嶺上,即到冶底村。清化大道從村子穿過,商號店鋪林立,工商業繁榮,票號、錢莊、酒坊、道地藥材、雜貨鋪、染坊、飯店、車馬店等應有盡有,這里曾經客來貨往,晝夜不息。
村西北處保留有數里長青石鋪就的古“清化一大道”遺址,青草掩映的下可見深深淺淺的車轍、馬蹄印,也印證著冶底歷史悠久和商道的繁忙。
古時客商們,南行數十里就可到達“上七里,下八里,不住犁川住治底”的犁川八里坡古道。
主持人:民間流傳,“上七里,下八里,不住犁川住治底”,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?我們請到了柳會慶老師,來給大家做一個解讀。
地方文化研究者 柳會慶:我想有三方面原因,犁川煤鐵資源豐富,自古以來,冶鑄業非常發達,明清時期,犁川曾有一百多家商鋪、騾馬店、旅店,可以供南來北往的客商居住,進行物資交流。我們看到的這條古街,就是當時的主要的商業古街,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,在這里進行物資交流,非常繁華。第三呢,就與“八里坡”有關了?!鞍死锲隆碑敃r森林茂密,狼蟲虎豹出沒,客商來到犁川,旅途勞累,如果要翻越“八里坡”,大約有十五里路左右,又充滿了危險,所以他們就留到了犁川這個地方。
再往南走,過東嶺口、新房洼、天水嶺就可到達天井關古村。
元代之后,天井關從軍事要塞變成了商業重鎮,澤州商人借助地利之便,通過經營茶、鐵、煤、硫磺、桑蠶、鹽業南下北上,一時間,天井關商貿繁華,澤州商人富甲海內。
古商道從村西頭的山頂的一株古槐下穿過,來往的商客遠遠的望見古槐,就可判斷出到天井關的距離。這棵古槐,一直以來就被稱為太行古道上的路標,寒來暑往,庇佑著一代代的行者商隊。
主持人:這里在天井關,是清化大道和太行陘的交匯處。古時的澤潞商幫,就是從這條路上,馱運著時下最緊俏的物資南下中原。在這個古關道的丁字路口,我們看到一個石猴,好像在給客商指路。我們從上面的標牌明顯可以看出,過往的官商士庶均以此辨路,石猴雖小,名聲很大。澤潞商幫浩浩湯湯,在這里馱著時下緊俏的物資,胸懷中原,眼望三京(西安、洛陽、開封),這里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通道。
經沙石堡、石槽、晉廟鋪、水奎,到達攔車村。
攔車村,又名星軺驛,是太行古道上的重要驛站。村中有一條三四里長的“官街”,當地民諺有云:“攔車官街人擠人,挑肩拉貨擠不出城”。
主持人:我現在是在澤州縣晉廟鋪鎮的攔車村,太行古道穿村而過,由此攔車村也成為了當時的商業重鎮。今天我們很高興請到了王曉太老師,給大家介紹一下攔車村的情況。
地方文化學者 王曉太:當時攔車村街兩邊商鋪林立,騾馬大店有六七十家,住人的小店有七八十家,其他商業的當鋪、鹽店、藥房等等有三四十家,所以攔車鎮還設立了府同知,縣佐、把總司等衙門,所以說攔車鎮當時商業非常繁榮。所以每天從街里邊過的駝隊、馬幫、大車、小車川流不息。
主持人: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呢,是太行古道上的油坊村。這里呀曾經山高林密,虎患嚴重,那么為了消除虎患呢,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,王老師給大家講一下。
地方文化學者 王曉太:當時從這一條道上,天井關到大口,這里虎患非常嚴重,來往客商和居民有兩怕,一怕老虎,二怕土匪。澤州知州徐芳,當時帶著三班衙役就住在這個地方,保護客商和居民的安全。老百姓和客商為了感謝他,曾經在這立過一塊碑。
最后到達省界碗城村,至此,清化大道、太行陘進入河南清化鎮。
碗城村南便是清化大道古城堡遺址——碗子城。這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《一九四二》,這些畫面就是在碗子城取景。碗子城,形似碗口,南臨懸崖,北靠崇山,北門上額書“南通伊洛”,南門上額書“北達京師”。城堡雖然不大,但是官府向南來北往的商人征收銀稅的省界關隘。
這條蜿蜒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之間的古道,因其形狀似羊腸而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——羊腸坂道,也是太行陘古道上一條神秘的古道。
主持人:至明清時期,太行陘古道已發展成為了澤州境內最重要的干道,當時幾乎所有的官道、民間小道都是圍繞這條路發散形成的,甚至對于今天澤州縣境內主要道路的影響依然很大。這一方方石塊鋪就的商旅古道,勾勒出了太行陘的文化脈絡,見證了千百年來戰爭史實、名人古跡、詩詞歌賦和商旅傳奇。
和太行陘一樣,在澤州地區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白陘古道,既是一條軍事要道,也是太行山上的“茶馬古道”,是中原大地的“絲綢之路”。
白陘,是太行八陘中的第三陘,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。從河南輝縣薄壁鎮的白甸村起至山西陵川橫水河村,全程百余公里。走白陘古道必經“七十二拐”,七十二拐是通往雙底村的“之”字行盤山道路,是白陘古道風景的精華所在,是白陘古道上最令人稱道的一段古道。
主持人:現在我們就位于白陘古道,去感受北來“牛羊駱駝馬”,南來“煙酒糖布茶”。一代代的先人就是通過白陘古道,馱出了萬貫家產。單說陵川,明清至民國,鐵、煤、磺、酒醋釀造手工業大興,農副產品、藥材山貨也很是豐富,澤州的犁鏵、條鐵這些鐵貨更是通過這些古道運輸遠銷到了南洋。
早在商周時代,白陘古道就是陵川通往中原的古道,是貫通晉、豫以及江南的通商要道。史料中記載:“凡潞(山西長治)、澤(山西晉城)兩郡,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,莫不由此過?!?/p>
主持人:這一次,我們循著太行山這些通往歷史的古驛道,在馬蹄和車轍遺留的千年印痕中,領略到了太行古道曾經的險絕。站在斑駁的古道上,似乎聽到了歷史的回響。駝鈴清脆,人足馬跡,還有澤商文化都濃濃地積淀進了這些古道,使一條條古道更加深沉,更加厚重。
條條古道商衢,道道險關要隘,這些盤旋在太行深處的古道,既是商道,也是一部厚重的經濟文化軍事史詩。而今太行山通往全國各地道路無數,然而這些古道,并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逝,它將永遠被歷史銘記,被后人銘記。
請看第十二集《行商四?!?,10月12日(周四)全媒體播出!
- END -
總策劃 | 李甫安
總監制 | 何慧芬
制片人 | 許 莉
導 演 | 王 昊
撰 稿 | 茹 越
包 裝 | 張 帆
編 輯 | 茹 越
拍 攝 | 王昊、李林、張凱、李豐
出 品 | 晉城市融媒體中心影視創作部